所谓学习态度,很大程度上就是学习者对待问题的态度。
什么是学习?有多种多样的表述。目前在国内心理学、教育学理论中被普遍接受、流传最广的学习定义是: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、能力或心理倾向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,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、疾病或药物引起的,而且也不一定表现出外显的行为。这是包括人和动物在内的广义的学习定义。
对中学生来说,一些关于学习的定义,不仅难以理解,更难有对学习者学习方面直接的指导作用。
中学生的学习是狭义的学习,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,有目的、有计划、有组织、有系统地进行的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。中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获得一定范围的知识和技能。
关于内容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,我国早有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。宋代学者张载说过:“学则须疑,学贵有疑。”明朝陆九渊认为:“为 学患无疑,疑则有进。”古代学者“学起于思,思源于疑”的学习理念受到现代教育学、心理学的一致认可。很明显,学习不但是从疑问开始,而且疑问与学习者的 进步也密切相关。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告诉自己的学生,学习的内涵是什么,让学生清清楚楚地知道学习是什么,怎么做。
经过对中外学者关于学习的定义的研究,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,笔者认为“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,解决问题的过程”。对学生来说,这种表述容易理解,也容易操作。稍做分析,就会使学生感受到发现问题的重要性。
学习既然是得疑、解疑的过程,很自然,得到疑问的本身 就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,解决问题只是学习过程的另一部分。由于中学生学习的特点是继承前人的文化知识,所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在他人脑中都有现成的答案,因 此,解决问题有时仅需一问,从这一角度看,得疑是完成了学习过程的一大半。
能不能正确理解疑与学的关系对一个学生来说非常重要。 不少同学在学习的时候,如果这也不懂,那也不懂,内心就不能守住宁静,学习活动就会中断。本来害怕问题出现的同学,明白“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,解决问 题的过程”的思想之后,不仅消失了害怕问题的心理,反过来是希望问题的出现,甚至会问题越多,兴趣越浓,精神越兴奋、越专注。这是因为他们懂得了遇到问题 本身就说明学习有了效果,遇到问题越多,进步的机会就越大的道理。正如明人陈献章所说:“小疑则小进,大疑则大进,疑者,觉悟之机也。一番觉悟,一番长 进。”
很明显,把学习比做登山,那问题就是登山的阶梯,沿阶梯拾级而上可达顶峰。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,解决问题,才能成就学业。
一般同学的学习习惯是遇到一个问题,就盯住一个问题, 这在精力充沛的理想状态下是无可厚非的,但若在精力不太充沛、思维不太活跃的情况下也这样,就显得不合理了。寻疑和解疑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过程, 而自行解决问题与寻找问题相比,往往需要更多的条件和精力,所以,在必要的情况下,须将寻疑和解疑这两个学习过程分开进行。在体力不佳、精力不充沛、思维 不活跃及情绪差的时候宜寻找问题,积累问题,留待精力充沛、思维活跃、具备解决问题的条件时去处理。这样安排,就能做到量力而行,使凡是学习的时候皆有效 果。
关于把学习中寻疑和解疑这两个过程分开操作的观点,有些教育工作者不是十分的赞同,然而事实不断说明,这一观点是非常正确的。经过不断的实验和推敲,现在发现这一观点算不上什么新的发明,应该是学生学习中平常而自然的学习手段。
比如一个采药的人,他在一个冬天里的每一天都做着在一 个河堤上采药的工作。一般情况下,他是遇上一个挖出一个,但是如果有一天他的手受伤了,不能挖了,他的工作是不是停止了呢?不是,他会很自然地去寻找药 材,然后在有药材的地方做一个记号,等到手康复的时候再去做挖的工作。找和挖是一件事的两个过程,合和分都很自然,在手受伤的时候,也没有降低劳动的效 率。把采药的经验借鉴到学习上来,学习过程合和分不就自然而平常了吗?
仿照采药人保护伤手的做法,学习人在大脑受伤或在不具备解决问题的条件时,发现问题,记下即可,而且可以做到心安理得,理所当然,使学习得以继续,这也是鲁迅的读书方法之一──跳读法。当然,摆脱问题仅是学习的一种手段,绝非目的,学习的最终目标当然是要把问题解决。
那么如何解决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呢?
首先,对于自己能解决的问题,最好还是自己解决,通过自己的反复阅读、思考、查资料,大多数问题还是能够得到答案的。知难而上是困难的,但通过自己的努力,得到的知识理解深透,记忆牢固,这种补偿远远超过你当初努力时付出的代价。
其次,对经过反复思考仍未能解决的问题,可按寻疑、解疑分开的思想把问题记录下来,留待以后再思考或请教别人,切不可就此罢休。
清代学者刘开说:“君子之学,必好问,问 与学,相辅而行者也,非学无以致疑,非问无以广识。好学而不勤问,非真能好学者也。”好问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。但我们同学有了问题之后,并非每个人都能做 到好问,主要原因怕丢面子,怕人家笑话,这种顾虑是多余的。“子入太庙每事问”是讲孔子到太庙去,见到许多不懂的东西,就不停地向守庙人求教。人们并不因 为孔子“每事问”而看不起他,而是把“每事问”当作孔子的一种美德加以颂扬。
有人说:“好问的人,只做了5分钟的愚人,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。”这是事实。只要想取得广博的知识,就一定要敢问,不耻下问,持之以恒地问。
再次,问了,懂了,学习过程还不能到此结束,必须对问过的问题和答案再进行分析,看有没有真正的理解和掌握,有没有达到牢固掌握的程度。对没有达到牢固掌握程度的,还需再去理解、巩固;对巩固不到位的,必须做好记录,切不可漏掉一个问题,漏掉一个掌握不牢固的知识,就是放虎归山,后患无穷。
总之,学习的核心就是问题,学习流程的核心也当然是问 题。学习的过程就是与问题打交道的过程。要想把学习搞好,就要按学习流程的要求,在问题上下工夫,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,并且能在学习的过程中科学地、 人性化地使用大脑让学习者的学习始终在务实、高效和快乐的轨道上运行。
所谓学习态度,很大程度上就是学习者对待问题的态度。
了解张同鉴学习流程可以进入http://www.xuexiliucheng.com/